《泰山刻石》是先秦时期的重要书法作品,由李斯亲自撰写并书写。作为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的代表作,其书法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笔意遒劲。此作虽历经千年风雨,仍可见其雄浑气势与深厚底蕴。清末拓本更是稀世珍品,为研究古代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作品简介:

《泰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刻辞”)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撰文并书丹,又称“李斯碑”等,属小篆书法作品,与《峄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刻石原立于山东泰安市泰山山顶,残石现存山东泰安市泰山岱庙东御座院内。

《泰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叙述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申明法令,充分利用法律来保护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各项制度,要求臣民遵循法制,并告诫后代要坚持法家路线,永不改变;后半部分则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书法上,其用笔都是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行笔不紧不慢、不偏不倚,粗细始终如一,圆转中裹挟的沉着与遒劲;结体上出现上紧下松的态势,点画间相对均衡,有的甚至均衡到近乎一种原始的“拙”的程度,几乎绝对对称,秩序井然,相拱相揖。

创作背景

《泰山刻石》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所刻,后半部分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所刻。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登临泰山,丞相李斯等为歌颂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而刊刻《泰山刻石》(前半部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春季,秦二世为威服海内而效法秦始皇巡视郡县,东巡碣石、会稽等地。李斯同行,奏请秦二世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上刻诏书以彰显先帝成功盛德,于是在《泰山刻石》等刻石上补刻诏书并著随从大臣的姓名(后半部分)。

艺术鉴赏

《泰山刻石》用笔精美,平稳流转,骨肉匀称,含蓄委婉,气魄宏大,简捷明快。与先秦书法相比,秦小篆行笔粗细大体相同,横平竖直,转折处极为流利飘逸,无生硬之笔。藏头护尾,笔笔精细,一丝不苟,如锥画沙,委婉含蓄中自有骨力丰沛之气。横势稳健,纵势豪逸,简练明快,宏伟壮观。虽法度严谨,但不失威严雄奇之神采,山岳庙堂之气象。以强劲平稳之骨力,时出飞动流走之生机,恰如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的“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势飞腾,其形端俨”,“作楷书之祖,为不易之法”。同时结体整齐划一,力求平正对称,横密纵疏,端庄雄伟,隐隐然又有秀丽之气。书体上,比以前的甲骨文、金文以至《石鼓文》更为简炼,规范化。其一,保留着象形文字的某些特点,着重突出圆笔曲线之美。其二,充分地发挥了汉字特有的美,具有装饰美的意味。线条整洁协调,改变了以前繁杂交错的形式,书写形式走向规律化。其三,力求严格的平正对称,工整精致,大小相仿,面目十分突出。其四,横密纵疏,充分表现了篆书的形体特征,使其在雄伟之中产生一种秀丽之气,婀娜飘逸。其五,分布严格,空间层次以相距的对应关系,示人以严格的规则,给人以美,又示人以庄严。

作品评价

唐代张怀瓘:今《泰山》《峄山》《秦望》等碑并其遗迹,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书断中·神品》)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今秦篆犹存者,有《琅琊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门刻石》,皆李斯所作,以为正体,体并圆长,而秦权、秦量即变方扁。(《广艺舟双楫·卷二·分变第五》)

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二十八年,始皇始东巡郡县,群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其辞亦李斯所为,今尚有流传,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品名称:

先秦泰山刻石残碑李斯撰并书淸末拓本书法,文件大小:261MB,尺寸:66.89X98.11厘米,像素:7900X11588,分辨率:300DPI,文件格式:tif

先秦泰山刻石残碑李斯撰并书淸末拓本书法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说明: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