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智永真草千字文》(关中本)册拓本是一部展现草书韵味与艺术之美的杰作。其笔画圆润流畅,线条抑扬顿挫,犹如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字形结构巧妙,布局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这部作品将草书的奔放、优美与优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品简介:

《智永真草千字文》(关中本)册,单帖,南朝陈、隋年间僧人智永书。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摹刻于陕西西安,俗称“关中本”。凡8石,每石27行。正、草书各一行间书,每行12字。原石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历史意义深重,唐宋时期的复制品已罕见。现有三种复制品:唐代流传到日本的墨迹本,北宋薛嗣昌刻制的版本展示了刻书技术,南宋《群玉堂帖》残本虽不完整但研究价值高。三种版本都深显智永的艺术风格和书法理解。

在智永创作的《真草千字文》中,他的真书和草书各有特色。他的真书字体圆润,有一种古朴雅致的韵味;他的草书则丰富美观,笔画匀称适度。这种独特的书写风格,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北宋文人苏轼在其《东坡题跋》中对智永的书法颂赞有加,他说:“永禅师的书法,骨气深沉稳健,体现了众多的美感。他的技艺精到极致,反而显示出一种疏淡的境界。”这是对智永书法的高度赞扬,也反映了他的艺术造诣深厚,技艺精湛。

关中这个名字是在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份,由薛嗣昌所创立的。他是根据当时在长安的崔氏家族所收藏的真迹,在长安进行摹刻并刻在石头上。这块石刻现在被保存在陕西省西安的碑林中。而这个真迹的拓本则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文本的后面还有明代的许光祚、李日华、董其昌等人的题跋,增添了这个文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记载:“此碑乃宋大观间薛嗣昌以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摹刻于石。今在西安府学文庙门西。拓者无虑,日且就泐矣。”这段话大体说明了薛氏摹刻上石后的情况。

董逌《广川书跋》云:“宋大观间薛嗣昌所刻最煊赫有名,世所传为“铁门限”者,是也。”且此本从字形上看偏扁,与元常、右军的萧散淡雅之书风比较贴合。

作者简介

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南朝陈、隋年间僧人,因居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俗姓王,是王羲之第7世孙。其书能承祖法,精勤于技,造诣深厚,草、楷皆工。相传其于永欣寺阁上居30年,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他习字用过的废笔积满了五大竹簏。因求书者甚众,所居门槛被踏穿,以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

其书体法度谨严,笔力精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列智永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正书)入能品,云:“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宣和书谱》卷十七谓御府藏其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真书《月仪》、《献岁帖》等。传世书迹有《仿钟繇宣示表》等。

作品名称: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关中版(部分)书法,文件大小:455MB,尺寸:131.38X86.88厘米,像素:15517X10262,分辨率:300DPI,文件格式:tif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关中版(部分)书法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说明: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