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石鼓文序》民国拓本,其墨色深沉,笔势刚毅,正如石鼓文的刚硬与沉稳。字形端庄规整,每一笔都充满力度,既有威严的皇权气息,又不失书法的美感。这幅作品仿佛在古老的石鼓文中寻找源头,回溯历史的长河,将我们带入到那个辉煌的时代。每一笔、每一划都流露出乾隆皇帝的笔墨韵味,这种韵味不仅仅是书法的艺术,更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
作品简介:
石鼓文是先秦刻石文字,因形似鼓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刻有大篆四言诗十首。最初被认为是描绘秦王狩猎的场面。从宋代开始,认为石鼓是秦代的物品。现在的石鼓文字多残,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过去收藏界有句行话:
《石鼓文》“氐鲜”之后拓本难分早晚。
学术界通常认为“氐鲜五字本”是《石鼓文》拓本善本与普本的一条分界线。
从乾隆中期开始,那些已经损坏的“氐鲜”五字的第二鼓(也被称为汧殹鼓)的版本,可以统一地被称为“氐鲜五字已损本”。这些版本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国时期,并且在那个时代被制作出来的拓本被普遍认为是标准版本或普本。然而,尽管如此,这些“氐鲜五字已损本”在收藏界流传的数量相对较多,说明了它们的独特性和价值。
拓本的年代鉴别点
其实,乾嘉以后的“氐鲜五字已损本”,拓本流传相对广泛,其拓本面目的差异非常小,一般只有在第四鼓“允”字的损泐程度上才能找到一些差异,并由此来定先后。
这个“允”字从石花中露出的分毫差距决定了拓本的价值。大体上可以可分“嘉庆道光拓本”、“咸丰同治拓本”、“光绪初年拓本”等。
晚清时期的重要拓本:
清光绪年间,有过一些比较特殊的石鼓拓本,它们是《石鼓文》晚清拓本中的一个经典代表,又因存世数量有限,而成为继“氐鲜五字本”之后的又一收藏与研究的重点。它们就是光绪年间的国子监监拓本。
乾隆重刻石鼓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君臣十数人用石鼓所存310字,依照原来诗意,重编鼓文十章(弘历亲编首章与末章,其它八章由彭元瑞作),命赵秉冲篆书镌刻于新鼓之鼓面。重刻石鼓功毕,一式二套。一套仍置国子监大成门下,另一套置热河避暑山庄文庙。
文字特征
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作者简介
乾隆(1735年-1796年),名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他统治清朝60年,是清朝盛世的代表。在他的统治下,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历史最广,经济文化也极度繁荣。他本人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对文化艺术有深厚的了解,尤其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众多,其中以乾隆御览之宝系列最为著名,这些作品集结了他的书法艺术,展示了他的书法才华和鉴赏力。
作品名称:
清乾隆石鼓文序民国拓本书法,文件大小:1.14GB,尺寸:126.44X231.61厘米,像素:14934X27356,分辨率:300DPI,文件格式:tif
清乾隆石鼓文序民国拓本书法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