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赵孟頫的《吴兴赋》书法作品,一幅洋溢着古韵与雅致的书法杰作。其字体端庄秀丽,笔画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展现出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吴兴美景的热爱,仿佛能感受到一幅美丽的吴兴山水画卷在眼前展开。
作品简介:
中文名: 《吴兴赋》
作者: 赵孟頫
材质: 手卷,绢本
规格: 纵25.2、横282.3厘米
字数: 935字
年代: 元朝
收藏: 浙江省博物馆
《吴兴赋》:是赵孟頫书法作品中的得意之作,且其所书之内容出于本人所撰,仅就后者而言,在其传世作品中也是罕见的。首题“吴兴赋”,三字右边已残缺。手卷乃元大德六年(1301年)书;册页折叠整幅长卷式装帧。
文章从吴兴的“势雄乎楚越”的山川形势写起,历数各个朝代“风流互映”的名士显宦,描述丰富的“土地之所生”,极言家乡的富庶之状,最后叙写因兴文教而致“家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的文明隆盛,落笔于“以仁义为化,礼乐为政”的题旨。
此书正行相间,时参草书,后段草书较多,有渐入胜境之意趣。点画雅致,体势舒展,章法整饬,神气一贯。此宏篇巨制,是赵氏中年时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浙江湖州,“吴兴水精宫,楼阁在寒鉴”的水乡,自古名杰辈出。“吴兴之为郡也,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者三百里。”这是赵孟頫笔下的古时湖州。
湖州孙衙河头的赵氏故居和莲花庄是赵孟頫的父辈创下的家产,明《永乐大典》记载:“天开图画在甘棠桥南,赵孟頫故宅。”正是在这里,赵孟頫接受了童年的文化熏陶。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但赵孟頫11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从此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母亲曾哭着跟他说,你这样的情况,再不好好读书就完了。于是赵孟頫从小发奋读书,每日临池不辍,可写一万字。篆、隶、籀、真、草、行书无不冠绝古今,自成一家,世称“赵体”。他临智永的《千字文》时耗尽五百张纸,最后达到惟妙惟肖、一点一画不露自己笔法的痕迹,世人以为是唐人之书。
赵孟頫自己的别业,却不在湖州市区,而在僻静清幽的德清东衡里。东衡里的旧居,后来成为他和夫人管道升合葬之地。这座墓,经过岁月战乱,后来仅存石马一匹。1993年,墓地重修,依山而筑。
20多岁写下《吴兴赋》的赵孟頫,32岁被元世祖忽必烈招入京城为官,从此乡愁无限。49岁,赵孟頫在宦海沉浮十余载,乡情难忘之时,将此赋重新书写,作于绢上。前半部楷、行相间,端庄凝秀;后半部行、草相济,灵动飘逸。自己创作,自己书写,此卷可媲美王羲之《兰亭序》,成为赵氏书法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作者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中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作品名称:
元赵孟頫吴兴赋墨迹手卷绢本-书法,文件大小:302MB,尺寸:300.78X25.2厘米,像素:35525X2976,分辨率:300DPI,文件格式:tif
元赵孟頫吴兴赋墨迹手卷绢本-书法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