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怀素的《论书帖》是一幅极具艺术魅力的草书书法作品。他的字体气势磅礴,笔画纵横飞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幅作品展现了怀素卓越的书法技艺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整幅作品充满动感和生命力,让人陶醉其中。

作品简介:

作品:《论书帖》

作者:怀素

材质:纸本,草书

尺寸:纵38.5厘米,横40厘米

时间:唐代

收藏:辽宁省博物馆

怀素《论书帖》,是其患风湿病四年时给朋友写的谈书法学习体会的一封信。

明代项元汴称:“(怀素)《论书帖》一出,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

此帖虽然率意癫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书风。和王羲之的《都下帖》、《游目帖》、《瞻近帖》相比较,《论书帖》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在浑圆和连断、收放和呼应的变化上,有其独到的精彩之处。

杨仁恺说:“《论书帖》的出规入矩、婀娜端庄之态,是怀素深入王羲之书法堂奥的明证,如果他没有掌握如此深厚的传统,要写出‘惊蛇走虺’、‘字字飞动’的狂草是不可想象的事。”

此帖尽管只有85个字,然而怀素非常注意每个字的结体变化,同一个字、相邻的字皆有收放、轻重、欹正、连断和藏露锋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并非刻意,而是多年积累的自然流露。

此帖每行中都有几个放势的较大的字,也有几个收势的较小的字,而且这些大小字皆相间而写,起伏跳跃、收放自如,显得非常有规律。如:首行的“为”、“高地”、“无灵”为放势,而“山不”、“亦”为收势;第四、五行的“风”、“来”、“岁”为放势,而“自”、“近”、“已”为收势。

《论书帖》在前人草书笔法的基础上,突显了怀素醉仙草书以中锋挥洒的疏放风格,既婉转灵动又雄姿勃发。

释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论书帖》艺术风格

从艺术风格上看,与《自叙帖》、《苦笋帖》等狂草书帖相比,《论书帖》代表着怀素草书的另一面目。用笔瘦逸,结体严谨,章法整饬。纵观全篇,出规入矩,绝无狂怪之形,寻其渊源,不越魏晋法度。清初鉴藏家顾复在他所著的《平生壮观》中,认为该帖是师法王羲之的早年之作,对后世的研究具参考价值。《自叙帖》、《食鱼帖》等用“古瘦”和“半无墨”的毛笔创作的笔意连绵不绝、体势险绝诡奇、极度夸张浪漫的狂草之作。此帖笔下明显洋溢出东晋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擅长驾驭中锋,故能做到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骨气深稳,血肉丰润。虽偶作牵连映带,但亦无拖沓之嫌。笔墨流宕处,英姿勃发,气象超然。其结构以平正恒定基调,疏密聚散之间,显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的风致。

作者简介

怀素(737年-799年),俗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后移居长沙。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侄子。唐代草书家。有“草圣”之称。

怀素早年出家为僧。大历三年(768年)至七年(772年),负笈赴京,走访名家,书名大振。大历七年(772年),怀素在洛阳谒访颜真卿,向颜真卿介绍其笔法“折钗股”,颜真卿则向其讲了自己的“屋漏痕”,怀素大为敬佩,拜颜真卿为师。颜真卿为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不久,怀素回湖州省亲。在湖州期间,拜会了陆羽、皎然等名士。怀素出家以后,经禅之余,弄笔不辍。后其觉得所见不广,又云游长安、洛阳等地,见到一些珍贵的书法精品,豁然开朗,书艺大进。其沉迷于草书,又喜喝酒,酒阑兴起,拿起笔就写。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圆寂。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也标志着唐代小草书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怀素作为“天下第一草书”的作者,以“瘦劲超逸”的笔法蜚声朝野,蒋之奇曾称赞怀素:“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只有三件:分别是《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

作品名称:

唐怀素草书论书帖书法,文件大小:2.1GB,尺寸:40.5X38.5厘米,像素:0X0,分辨率:0DPI,文件格式:tif

唐怀素草书论书帖书法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说明: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