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蜀道难》图卷国画作品,以诗为魂,以墨为骨。他将李白的诗句“蜀道难”化作一幅幅动人的画图,笔触细腻,气韵生动。每一寸山河,每一片云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才情。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赵孟頫的高超画技,更是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深情告白。

作品简介:

作品:《蜀道难》图卷

作者:赵孟頫

类型:水墨山水画

尺寸:154.45cm x 56.61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间:元代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图描写出李白所写的《蜀道难》这首诗的情景。画面上山路逶迤而上,山峰陡峭险峻,画家的笔下描写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克服艰难困苦拾级而上,虽山路险峻,但绿树红花,一路景色优美。

画作信息

赵孟頫作品《蜀道难》画面左上角,为赵孟頫的自提款识:至大二年七月廿日,子昂。

即此画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309年,农历七月二十日。

款识之右侧,为突出云层之上的巨大山岩,岩面上点缀着斑驳的黑色苔块。其实那些并非苔块,而是山岩表面的草木,因距离远而与苔块相类。

山崖之巅,当然少不了一颗颗挺拔傲然的寒松。同时观者能看到,在山岩的罅隙之处,数条小瀑布如同飞虹白练,从山石高处一泻而下。

山中云雾升腾,郁郁烟霭将山谷笼罩。在云烟未能遮住之处,一支行路旅人的队伍,呈一字型,顺着蜿蜒险峻的山道缓缓而行。

行旅之人,或骑驴牵马、或背囊驮货、或抬轿坐轿、或扶老携幼,队伍逶迤绵长,见首不见尾。

画幅右侧的这一支队伍,山路相对更加崎岖,小路仅容一人通过,三五米处即一转弯,只能听见人声,却看不见对方。观者在队列中还能看到两匹骆驼,这种狭小蜿蜒的山路对身躯庞大的骆驼是一种考验。

山岩中飞泻而下的小瀑布们,汇成山谷中的涓涓溪流,欢快的流淌而下。溪流两侧,红花绿树,姹紫嫣红,煞是优美。

蜀道难,名不虚传,但蜀道两旁景色之美,也是不亲自走一遭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在山谷中的空地上,大石和高松掩映之下,几处搭建的房舍显露出来。一些过路旅人正在此次稍作休憩。他们或坐或聊,也许正一边感叹蜀道之险,一边盛赞周围风景之绝佳。

临近谷底,木质栈道和简易便桥在山石中横卧。此处一队挑担和骑马的旅客们正快速通过溪水之上的小木桥,他们边走边回头,生怕哪一位同伴会落在队伍后面。小木桥下,溪水汇聚,即将奔向更宽广的河流。

随着画幅右下角的这段旅客队伍的出现,整个《蜀道难》画幅的行路旅人队伍构成一个完整的行列,呈大U字形。队列先从左上角出现,顺着下山道,一路往下走,行至山谷底,越过溪流,到达画幅右侧,重新开始爬山,拾阶而上,最后步入高处山峰转弯处,消失在升腾的云雾中。

作者介绍

赵孟頫(fǔ)(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顏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於世。

作品名称:

元赵孟頫蜀道难绢本-国画,文件大小:349MB,尺寸:56.61X154.45厘米,像素:6686X18242,分辨率:300DPI,文件格式:tif

元赵孟頫蜀道难绢本-国画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说明: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