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卷真迹,被誉为“徽宗一绝”,是古代皇家绘画艺术的瑰宝。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祥龙瑞兽的形象,龙身蜿蜒曲折,与云雾相缠绕,宛如飞翔在天地之间。每一笔每一画都流露出徽宗赵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作品简介:
作品:祥龙石图卷
作者:宋徽宗赵佶
类别:绢本,设色
规格:纵53.9厘米,横127.8厘米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
卷首画有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生有异草几株。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的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细看石上,有楷书“祥龙”二字。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然为瑞”,竭尽全力绘之。图左有宋徽宗为祥龙石而作的瘦金体题诗:“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胜湧,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廼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带瞑烟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穷。”署款“御制御画并书”,押署“天下一人”,钤朱文印“御书”、“宣和殿宝”。
宋徽宗处心积虑地寻找花石纲和各种祥瑞之物,欲借此稳定朝廷、安抚民心,同时也为他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在充满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宋徽宗看来,描绘祥瑞之物的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且也是祈祷国家和民族福祉的独特形式和粉饰太平的最好的政治工具,《祥龙石图》卷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有史以来,宋徽宗第一个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诗书画印的完整统一。在《祥龙石图》卷中,徽宗的题画诗不在卷尾,而是作为画面构成的一个部分,这必定是作者将构思和构图同时经营的结果,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该卷构图极简,用色颇精,格调雅致,具有典型的北宋院体绘画的艺术风格。画家以墨笔层层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结构分明,笔墨细腻入微,极其工整精雅,极可能是写生之作。该卷钤有元内府“天历之宝”等印玺,拖尾有清代陈仁涛、吴荣光的题跋,《辛丑消夏记》著录。
创作背景
宋徽宗热衷于太湖石,为了开采更多,他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在太湖周围开采石头。石工们因为长期在水中挖石,造成肢体皮肤溃烂。为了运送这些巨石,他们甚至不惜拆桥过船,浪费了大量国家财富。徽宗为一些太湖石取了一些吉祥的名字,比如”盘固侯”,”蹲螭坐狮”,”金鳌玉龟”等。画作中的”祥龙石”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宋徽宗努力寻找花石纲和各种祥瑞之物,希望借此稳定朝廷、安抚民心,同时也为他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在充满道教思想的徽宗看来,描绘祥瑞之物的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且也是祈祷国家和民族福祉的独特形式和粉饰太平的最好的政治工具,《祥龙石图》卷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作者介绍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赵佶不但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还培养了像王希孟等一批杰出画家,其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谐》《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更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 其自创书法字体,被后世称为“瘦金体”。赵佶的艺术造诣也很高,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等。
作品名称:
北宋赵佶祥龙石图国画,文件大小:1.3GB,尺寸:325.82X55.55厘米,像素:44896X7654,分辨率:350DPI,文件格式:tif
北宋赵佶祥龙石图国画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