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描述了黄公望晚年的山居生活,画面中呈现了春明村、庙山、大岭和富春江等地的山川美景。画中有沙滩、房舍、山峰、树林、溪流和飞泉等,十分壮观。画面中的亭台小桥和人物、飞禽都非常生动逼真,达到了“景随人迁,人随景移”的艺术效果,令人赞叹不已。

作品简介: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画作内容

《富春山居图》是六张纸拼接而成的长卷,约长七百公分。黄公望没有受到纸张大小的限制,自由构思,创造出可以远观、近看的山水画。浏览过程中,观看者可以自由移动,重叠视角,观看方式自由多样,角度也千变万化。

第一部分:剩山图由一座宏伟的山峰开始,呈现出浑厚大气的风格,以图画的方式拉开序幕。山峰的轮廓稳健,缓缓地向上,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土堆,逐渐向左侧倾斜。黄公望使用他独特的“长披麻皴”笔法,使画面呈现出厚实的土壤质感。山岚白色雾气朦胧,展现了江南山水独特的湿润气候特色。

在第二部分中,山脉的发展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感觉。第二部分的尾声在隔着一段水路后出现,主体山峦在左侧,群山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远处的大山遥相呼应,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墨色和空间变化最大。第二部分呼应第三部分,黄公望用皴染的坡和平静的江面勾勒出富有变化的画面。画面由密转为疏,秀丽而灵动。黄公望细致地描绘了水波、丝草、阔水和细沙,展现出水的来源和云与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唐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富春江的水口。然而,云气升腾,生命也在此体现。黄公望将哲学和文学的元素融入山石、水沙与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中。

第四部分画作最简,只有山水,却能还原自然真实,构图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留白最长,如一年四季,岁月匆匆流逝。画中点缀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富春山居图》共六部分,宛若春夏秋冬,前三部分繁华壮观,第四部分如秋冬之景,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第五至第六部分,宽阔的白沙中,两艘小船并行江中,上面的渔夫只是点缀,微小的身影在整片留白中一如尘埃。远处是一片远山,墨线描绘,交织在一起,一直延伸到后面的大片留白中。

作者介绍

黄公望(1269年9月12日—1354年11月10日),元代画家。自称浙江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曾任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加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晚年居住杭州筲箕泉,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尤擅画山水,曾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

作品名称: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元黄公望国画,文件大小:2.75GB,尺寸:1043.37X37.29厘米,像素:143772X5139,分辨率:350DPI,文件格式:tif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元黄公望国画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说明: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