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不仅展现了唐代绘画的高超技艺,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画卷中的神仙形象,不仅是道家、佛家、儒家等各种思想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性、自然、宇宙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表达。这些都使得吴道子作品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珍贵遗产。
作品简介:
《八十七神仙卷》是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制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图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以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为主的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画面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
画作内容
《八十七神仙卷》图中的行列应由八十八位神仙组成,但却少了第一位的神将 。图中描绘了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在侍者、仪仗、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图中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作者将众神仙安置在和画面平行的廊桥上 ,桥下莲花盛开,祥云舒卷; 桥上锦旗招展,神仙们列队前行,他们或手持鲜花宝瓶,或高擎锦旒旗帜,或手握各类乐器、宝剑,等等;众神仙表情尊贵肃穆,衣裙随风飘拂,队列连绵不断,阵容蔚为壮观。画面中七位仙女执各种乐器簇拥而行,手持琵琶、竹笛、芦笙、腰鼓等乐器,边走边奏。此外,卷首、卷尾人物还有某种程度的缺失。
创作背景
《八十七神仙卷》上面并无落款,因此对于该画作的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一直都有争议,大致分为“唐派”和“宋派”。以现代画家徐悲鸿、盛成以及张大千等人为代表的画家认为该画作创作于唐代,其中谢稚柳、张大千却认为该画作创作于晚唐时期,而徐悲鸿认为出自于盛唐画家吴道子之手。
吴道子生活的年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群星璀璨,绘画之盛蔚为大观。吴道子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与此同时,佛道内容经南北朝画风的渗透融合,至唐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集中表现在吴道子笔下的释道人物身上,便产生了宗教艺术与“吴家样”的完美结合。 在此背景下,吴道子创作出了诸多道教画作,而《八十七神仙卷》有可能也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以黄苗子、 杨仁恺、徐邦达等人为代表的“宋派”则认为该画作创作于宋代,并认为是《朝元仙仗图》的摹本。
后世影响
《八十七神仙卷》不仅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道家美学思想的重要文献,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美学思想,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通过对《八十七神仙卷》线描艺术的简要分析可以认识到,线描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表现,其更多地体现出了中国画“气韵生动”“书画同源”的艺术特色,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和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和技法的学习。
作者简介
吴道子(公元685—758年),名道玄,字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画家。唐玄宗时为内教博士。擅长壁画,曾于大同殿作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成。在长安和洛阳的寺院里画有300多幅壁画。所画人物笔势圆转,衣带飘举,世称“吴带当风”。他的画尤其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声,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后人尊为“画圣”。
作品名称:
唐(传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白描图国画,文件大小:604MB,尺寸:740.05X79.99厘米,像素:43704X4724,分辨率:150DPI,文件格式:tif
唐(传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白描图国画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