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座位帖》又名《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之一,与《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合称“平原三稿”,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篇书信草稿,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时年颜真卿56岁,颜真卿书法艺术日臻完善最高峰之时。北宋书法家苏轼《东坡题跋·题鲁公书草》:“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
作品简介:
颜真卿行草书《争座位帖》,国家图书馆藏本,尺寸10.5开,其中墨本7开,题跋3.5开
《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为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是颜真卿行草书法的代表作,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争座位帖》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短行不计共六十八行,全文计一千一百九十三字。颜真卿在信中直指郭英乂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该帖随意自如,挥洒有度,为历代书家所重,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称行书“双璧”,又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为“颜氏三稿”。
创作背景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写给郭英乂的一封书信的草稿。事情的起因是唐朝的中兴名将郭子仪凯旋还朝,代宗命文武百官于长安城举行欢迎仪式。负责安排百官排列次序的郭英乂为取悦于大宦官鱼朝恩,不顾朝廷规制,刻意将鱼朝恩的座位排在品阶比他高的几位尚书之前。对于这样露骨的献媚之举,一向以正色立朝的颜真卿愤然致书郭英乂,对其所作所为进行严词斥责。
艺术鉴赏
笔法
《争座位帖》不少笔意是从颜书楷体演化而来,写得更为疾速,更为放逸,书风跌宕浪漫,全以中锋用笔,气足意满,杀纸之气溢于纸外,似乎天地之间贯穿着股豪迈的正义力量,无坚不摧。虽是信手写来,但笔笔之中气韵饱满,静动有态,大小参差。以直笔为主,浑厚藏拙,质朴苍劲,奇伟秀拔,笔势纵横,笔力矫健,笔锋雄劲爽利。《争座位帖》笔法中的圆劲,是篆籀的生化,在圆润之中更有劲节,飞动之中更带韧性,融北朝的雄浑遒逸和中唐的肥劲宽博于一炉,劲立拔豪宕,姿态飞动。
结体
《争座位帖》以行书为体,草书辅之。结字是正书中快写纵逸,以笔势的婉健流动为契机来发行、草之变,既富“飞动诡形异状”之态,又不失有凝重劲拔的神韵。它与《祭侄稿》一样没有刻意做作的成分,是一种在自然的倾诉式的书写中达到了书写的极则,将本我的真、艺术内质的美、空间的腾挪起伏表现融为一体。
章法
从章法上看,《争座位帖》通篇构成了自然叠嶂、雄逸茂畅、舒和烂漫的心灵图画,一派天机之中,凛冽正义的精神凸出。使人从中可以体味出颜真卿刚强耿直、朴素敦厚的性格。因为写的是书信,是草稿书,所以信手写来,故而前松后紧,行疏字密,大小粗细相间,加上圈误补遗,多处修改,无有任何安排之意,显得自然优雅,任意奔放。
作者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作品名称:
唐颜真卿争座位,文件大小:1.5GB,尺寸:0X0厘米,像素:0X0,分辨率:0DPI,文件格式:tif
唐颜真卿争座位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