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
作品简介:
《黄庭经》,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典籍,小楷,60行。此帖末行题:“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山阴县写”,原本为黄素绢本,真迹久佚,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且传世刻本极多。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王羲之爱鹅成癖,山阴有一道士特用一群白鹅换得王羲之书写的《黄庭经》,故《黄庭经》又称《换鹅帖》。《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他们均从王书中得到启示。
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拜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兰亭集序》《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作品名称:
东晋王羲之黄庭经小楷25.4zx411书法,文件大小:558.4MB,尺寸:411.48X25.4厘米,像素:48600X3000,分辨率:300DPI,文件格式:tif
《黄庭经》原文:
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元茂龠阖两靡,幽阙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衣,横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闭之,神庐之中当修治,玄府气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立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可无恙,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心结幽厥流下竞,养子玉树令可壮,至道不烦无旁午,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间关下,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子丹当吾前,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绎官重楼十二环,琼室之中五色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妙房中接,弃捐摇俗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常存玉房神明达,时思太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玉女渴,闭子精门可长活,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无败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郭然口不言,修和独立真人官,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前,修德明达神之门。
《黄庭经》白话文如下:
经中认为肝开窍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关镜。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窃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经文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东晋王羲之黄庭经小楷25.4zx411书法部分图片预览:




网盘下载: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