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涯

  贝尼尼的艺术生涯是在父亲手下开始的。其父彼得罗·贝尔尼尼是佛罗伦斯有几分才能的雕刻家,最后移居罗马。贝尼尼是个神童,工作又极为勤奋,因而得到画家卡拉齐的赞赏和教宗(教皇)保禄五世的资助,不久自立门户,成为一位完全独立的雕刻家。他仔细研究梵蒂冈内的古希腊罗马大理石雕刻品,受到强烈的影响;他对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也造诣很深。在为枢机主教巴尔贝里尼雕刻的《圣塞巴斯蒂安》中显示出他对米开朗基罗的研究。巴尔贝里尼后来成为教宗乌尔班八世,是贝尔尼尼最主要的资助人。贝尼尼的早期作品引起枢机主教博盖塞的重视,此人为当权教宗家族的成员,在他的资助下,贝尼尼雕刻出他第一个重要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群像。这一群像表明贝尼尼已经从《埃涅阿斯、安喀塞斯和阿斯卡尼俄斯逃离特洛亚》的几乎杂乱无章的单视域进展到《阿波罗和达佛涅》的充满美妙想像的立体感,要使人由一处看去有如浮雕品一般。在这一类作品中,他对皮肤和头发的表面纹理观察入微,对于明暗有别开生面的处理方法,从而打破米开朗基罗的陈规旧套,标志著西方雕刻史新时代的出现。

  乌尔班八世任教宗时期,贝尔尼尼开始大量创作,技艺不断提高。乌尔班八世要求他的被保护人绘画和从事建筑工作。虽然贝尔尼尼的绘画无大价值,但少数几幅,特别是两幅自画像(约1620和约1640年),是值得赞扬的。他的第一次建筑任务是改建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与此同时,贝尼尼受委托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圣彼得墓上造一象征性的结构,即1624——1633年间制成的著名巨型青铜镀金华盖。螺旋形柱子和金属的幕帘令人想起置在重要人物或场所上方的荣誉伞。贝尼尼对于收尾工程最有独创性的贡献是用4位天使支承上方的宝球与十字架构造。这一华盖也是教宗个人的象征︰在华盖顶端附近是教宗的三重冕,整个纪念物都嵌著巴尔贝里尼家族的纹章图形——蜜蜂、太阳和月桂卷须。华盖的形体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十分相宜,人们几乎体会不到它有4层楼那么高。华盖也是圣彼得大教堂内部有规画的装饰的中心,4根支承穹顶的柱子用巨型雕像装饰,其中之一《圣朗吉努斯》是贝尼尼设计的。

  1629年马代尔诺去世后,建筑成为贝尼尼的主要职责。这一年,他成为圣彼得大教堂和巴尔贝里尼宫的建筑师。当时,由于受委托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他不仅亲自动手去做,而且也依靠他人的协助。他在组织工作班子和工程设计方面取得卓越成效,以致由一伙人制成的雕刻和装饰竟然天衣无缝,如出一人之手。贝尼尼的作品也是由他那强烈的天主教信仰形成的,当时如此,而且始终如此(他每天望弥撒,每周领两次圣体)。他肯定同意特伦托会议的意见︰宗教艺术的宗旨是教育和启发虔诚信徒,并为天主教会做宣传工作。宗教艺术永远应该明白易懂而且写实,首先是要从情感上激发虔诚。贝尼尼的宗教艺术的发展主要是由他自觉地努力符合那些原则来决定的。

  在乌尔班八世手下 ,贝尼尼还开始制作新的和不同种类的纪念性艺术品——陵墓和喷泉。乌尔班八世的陵墓雕刻出这位教宗的坐像,他举起一支胳臂,作指挥的姿态。坐像下面是青铜镀金的棺材,棺材两侧各有一道德天使,一边为博爱,一边为正义,均用白色大理石刻成。棺材上方有一死神形像似乎在一片树叶上写乌尔班的名字,以此作为墓碑。这是贝尼尼运用“主题思想”的一个典范。灵活的主题思想把新颖别致和色彩富丽的陵墓的各种不同要素结为统一的整体。在这些年代里,贝尼尼还设计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小型陵墓纪念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玛丽亚·拉吉墓。

  贝尼尼的喷泉是他对罗马市最显著的贡献。他的第一个喷泉是在西班牙广场的《破船》,与华盖同样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特里同》(Triton)是罗马式喷泉的大变样,传统的几何形式广场喷泉的重叠水池看起来栩栩如生。4条弯形鱼举起一个巨大的贝壳,海神站在贝壳上由一个海螺壳号角向上方喷水。

  但是贝尼尼早期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全部都成功的。1637年他开始圣彼得大教堂正面上方的钟楼。但是到1646年,当钟楼的重量开始使建筑物产生裂痕时,就把它们拆掉,贝尼尼一时失宠。英诺森十世和亚历山大七世的资助

  贝尼尼最出色的公共纪念性创作是在16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完成的。罗马那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是在一大块空心岩石上方坚立一个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岩石顶上有4个大理石像,象征著17世纪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和美洲的拉布拉他河。方尖塔顶端有教宗的盾形纹章和衔棕栏枝的鸽子(教宗英诺森十世的家徽),这把意义表示得很清楚︰罗马教廷已经恢复而且生气勃勃,它以上帝名义统治全世界。尽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贝尼尼的喷泉乃是他最出色的永久性作品。

  贝尼尼所作的舞台设计现有少量存世,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他那善于综合的想像力。贝尼尼的剧场的实质与其艺术的实质相同。他打破陈规旧套,与观众建立直接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接触。他以在演出时使用真火闻名,有一次他甚至用大水淹没舞台,至少在一瞬间使得观众成为参加演出的热情演员。

  贝尼尼的成熟艺术最最杰出的范例是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的柯尔纳罗小礼拜堂,他从艺术生涯最初就开始的不断摸索前进至此臻于大成。小礼拜堂由枢机主教柯尔纳罗委托建造,在小教堂的一个不深的耳堂中。正中心为《圣特雷萨的沉迷》,描绘西班牙加尔默罗会伟大改革家阿维拉的圣特雷萨的一次神秘体验。特雷萨梦见一位天使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贝尼尼是根据特雷萨本人叙述的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像的姿态是这位沉迷的圣徒正晕倒在太虚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纱幔,置放于祭坛上方的一个壁龕内,用空中光线照明。这一作品把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在左右两边类似歌剧院包厢的空间可以看到柯尔纳罗家族的许多成员,他们或是交谈,或是读书,或是祈祷,都是精神饱满的样子。柯尔纳罗小礼拜堂百分之百地体现了贝尼尼的立体图画的理想。圣特雷萨和天使的形像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观看者识别不出它们究竟是立体雕刻或仅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构成这一雕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从隐藏的光源照射两个形像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闪闪。《圣特雷萨的沉迷》不是传统意义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组织的风景画,它由雕刻、绘画和光线构成,还包括宗教剧中的崇拜者。

  贝尼尼最伟大的建筑艺术成就是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柱廊。巨大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在复活节和其他特殊场合容纳前来聆听教宗祝福的群众。贝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为了满足可以自由出入的场地需要,设计各自独立的列柱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解决办法。广场引导游人走向教堂,并弥补圣彼得大教堂正面过宽的缺点。贝尼尼的椭圆形广场正中为1586年被西克斯图斯五世移至教堂前面的梵蒂冈方尖碑。贝尼尼把过去马代尔诺建造的一个喷泉移入广场的长轴,为了配景完美,在对面新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一设计与贝尔尼尼所设计的奎里纳尔丘圣安德烈亚广场形象相似,而意义与功能又不相同,但两个椭圆形图案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贝尼尼最华丽的宗教装饰是1657——1666年完成的圣彼得宝座亦即教宗座椅,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座椅)上加青铜镀金面。贝尔尼尼的任务不仅是给椅子装饰外表,而且是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铜像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亚大纳西、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奥古斯丁。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座椅的创作时间与广场大致相同,这两件作品的明显不同显示出贝尼尼的多才多艺实在惊人。两件作品均为齐吉家族出身的教宗亚历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创制。

1 2 3 4 5
说明:
1、如果遇到链接失效或者提取码错误,请留言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2、该板块所有均资源来自于网络及网友供稿,仅作为学习研究之用,有版权的资源务必在24小时内删除所下载文件,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如本页侵犯到任何第三方权益或此信息作者不愿再展示此信息,请联系(点击这里联系)提交相关证明后我们将及时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